首页 >历史 >中国近代史 >正文

百岁老人张学良:我的事情到36岁 以后就没有了

2015-06-18 18:23:57      来源:中国娱乐资讯网

张学良 资料图

郭俊胜撰写的《张学良史事笺证》一书是我们至今看到对张学良一生评价比较客观、公正、准确、生动的一本学术著作。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首次公布于世的“张学良、赵一荻文件与口述资料”(thePeterH.L.ChangandEdithChangPapersandOralHistoryCollection),其中包括口述历史、往来信件、手稿、学习笔记、日记、艺术品、印刷品等,让人们仿佛看到一个叱咤风云、英姿雄发的青年时代的张学良,和一个经历半个世纪幽禁岁月的耄耋老人的不老心态。

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与张学良口述历史工作的张之宇先生所说,《张学良史事笺证》一书“藉各家不同的分析与推理,对张将军的政、军历史实务政绩,公、私做人处世生活形象,做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分析,使其有血肉丰满的、人性本位的历史描绘”。在张学良一生中最让他毕生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郭松龄倒戈反奉事件。在张学良晚年口述历史中有这样的一段叙述:“那时候,奉天有好几派,一派就是郭松龄,我们这一派就是陆大派,他是陆大,但是我们都是讲武堂的,讲武堂这一派属于这个陆大派的底下的。另外呢,还有杨宇霆,他们就是留日派。”张作霖曾这样描述张学良与郭松龄的关系:“除去你老婆不跟他睡觉,你什么没有不给他的。”郭松龄倒戈反奉失败后,张学良为没有能救得郭松龄一命而终生内疚。“在九一八事变五十周年之际,张学良在探视生病中的齐世英时,他们都认为若是那次郭松龄反奉成功,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可能没有民国二十年的九一八事变……”对冯玉祥在郭松龄反奉事件以及众多历史事变中扮演“倒戈将军”的角色,张学良也有明晰的评断。

对于张学良来说,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是伴随他一生的“酸痛”。1990年张学良在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时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著名华人历史学者唐德刚教授在采访张学良询问九一八事变不抵抗问题时说:“我听了五十多年了,都是这个说法,都说了蒋公给你的指令呢!”张学良很坚决地回答:“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难道在对待九一八事变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和蒋介石都没有态度吗?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澄清责任问题,是想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张学良晚年的解释和说明,把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只字不提中央政府和蒋介石的责任,是否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呢?在这里无需赘述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是谁下的,但作为一地的封疆大吏,在当时东北境内仅有日本兵力26882人,而东北军有19万人的情况下,先于九一八丢失东北,其后仍没有积极的抗敌作为,当然是难辞其咎的。

张学良由于中东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两次失误背上骂名,而西安事变则使他成为千古功臣。对于西安事变,张学良在1990年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说:“我简单答两句话:一个是这件事情不应该出自我的口,从我口里说出来就成了自夸自满了,我不想让别人夸我,另外我也不想为自己辩护;二是我也不愿意伤害人,如果我在这里全部都说了,就会伤害许多人了。”张氏口述中的若干重大保留,无疑令读史者深感遗憾,却给后人留下思索的空间。

顾月华在2010年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所写《与历史同桌而餐———记唐德刚先生追思会》一文中指出:“西安事变后历史急剧转变,形成今天的新中国,缘起于张学良的绑架举动,如果当年没有西安事变,国共的发展不是今天的结果,如果张学良没有绑架蒋介石,可能连东南亚的历史都要全部重写,至于他这次行为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起什么作用,可能其意义还远比这单纯的一次行动要深远巨大得多。”西安事变改变了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还在打内战的局面,成为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战的转折点。张学良兵谏西安,继东三省易帜后,再次扭转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张学良曾对唐德刚先生谈到:“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最后以101岁高寿离开人世的张学良,竟然对生命有这样一番别样的、令人震撼的表白,不能不让人感到他内心的悲怆和酸楚。

宋美龄曾说:西安事变张学良不要金钱,不要地盘,他要的是牺牲。张学良说:“蒋夫人是我的知己。”早在1925年,张在上海与宋首次晤面,便被其“美若天仙”的气质倾倒。两人多次约会,跳舞、游玩。张说:“若不是当时已有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在漫长幽禁岁月里,经宋氏劝导,张学良、赵一荻皈依基督。宋还竭力促成张赵结婚。张氏病逝,宋悲痛静默多时,并派专人赴夏威夷参加追思礼拜与公祭。两人七十多年的纯正友谊,虽历经沧桑,却不曾稍变。

书中第六章张学良与宋美龄、宋子文往来信函笺证一节,让我们从中了解了张学良与宋美龄之间的情谊。张学良在获得自由后曾感慨地说:“宋美龄活着一天,我也能活一天。”这种非比寻常的柏拉图式情感,出现在这两位特殊身份、特殊命运的人之间,不可思议却又至诚至信。

珍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的信件中,张学良所留信件有四大箱约五百多封。在这些信件中,张学良与宋美龄的通信最多,在百封以上。这些信件显示,宋美龄自1936年西安事变后,对张学良一直是关怀备至。正是由于宋美龄从中穿针引线,使得张学良能够和远在美国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及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

1951年宋美龄在给张学良的信中说:“自来台湾后,余忽对绘画兴趣浓烈,大有寄情山水,两眼皆空之感。而蒋先生也主张余以习画养性,余即延请黄君璧先生教山水,而郑曼青先生之花卉,乃是台湾首屈一指之翘楚,这两位才华绝不逊于张大千和徐悲鸿。”张学良得知宋美龄有此爱好,即托人送去查士标画册。在收到张学良送来的画册时,宋美龄刚好完成一幅画,便题了款,请人送交张学良,并有信云:“我希望你会喜欢,请你包涵我的生涩笔法,到底我学习国画仅十一个月,我的原则是不将我的画送人。……一幅美龄初学的画,也许会引起你的兴趣。”张学良在7月28日的日记中这样记载:“昨下午,台北来人,送到蒋夫人信一件,附画册一,演讲两本,糖两盒,gimmy信一封,家信一包,照片,透视片等……”从来往的书信和日记中我们可感受到,这好像是在写家信,有一种亲情融结在那只言片语中。正如书中所写:“出身的相似、年龄的相似、通英文、受过西方教育的影响,使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有着远比蒋介石更多的共同语言。”

2010年6月1日,由辽宁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张氏帅府博物馆共同召开了纪念张学良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主题是研讨张学良口述历史,与会学者就“张学良口述历史的学术价值”、“张学良口述历史的特点”、“张学良口述历史与西安事变”、“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九一八情结”、“张学良口述历史中的两岸观”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在拜读《张学良史事笺证》一书,使我们能够从中找到对中国现代历史上某些重大事件的疑惑的些许答案。

张学良的一生,堪称轰轰烈烈。实现东北易帜、调停中原大战、发动西安事变,在这三次历史转向中,他都表现了一位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胸怀与魄力。《张学良史事笺证》一书诠释了张学良这位真正伟大爱国者的圣洁心灵。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
张作霖生命中的最后旅程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奉天皇姑屯车站附近的三洞桥被炸身亡。事件发生后,各种说法纷至沓来。有人说,是蒋介石派人下的手;有人说,是日本人干的...
2013-06-16 10:46:28
文章摘自《误读中国1000年》 作者: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刘永峰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在美国,没人怀疑卢斯是少数真正关心中国的人之一,而他的心中美国始终是最好的,在至少有3...
2013-06-16 11:06:30
早在奕䜣回京之前,两宫太后与肃顺等人发生矛盾的信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北京。在奕䜣的授意下,北京派的重要人物、内阁大学士周祖培首先采取了行动,他是三朝老臣,名...
2013-06-04 11:08:42
1931年11月10日,寓居在天津静园的清朝逊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诱使下,孤注一掷地去了满洲。临走溥仪对下人说:拿几件东西,回去吧!我爷爷没跟溥仪走,回到家垂...
2013-07-18 11:10:22
袁世凯书信在国内第一次公开,信中涉及袁的家庭琐事。 前日,《孙中山与北洋集团》专题展在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与市民见面。展出的115件(套)文物,全部是原件,涉及孙中山等革...
2013-06-04 1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