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中小学校园,最触动记者的是铃声响起时学生们从教室涌向操场的热闹场景。秋日阳光下,有的孩子攥着跳绳轻盈跳跃,单脚、双脚、反向、花式跳切换自如;有的孩子扎稳马步学武术,一招一式有模有样;还有的分成小队,投篮球、打排球、踢足球……这些跳跃欢腾的场面让记者真切感受到,教育部提出的“学生体质强健计划”要求,不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化作了孩子们汗湿的脸庞、灿烂的笑容,以及愈发强健的体魄。
家庭和学校对学生体育运动认识和态度的转变,是宁夏固原中小学推进体育教学的关键一环。原州区第十一小学副校长吴亮从教十多年,在他看来,家长态度的转变并非偶然,背后是学校实实在在的行动支撑:为给体育课“挤”出时间,学校主动调减部分校本课程;为丰富教学资源,积极联系校外教练担任“编外体育老师”;不少非体育学科老师,也主动拿起器材,承担起兼职体育教学任务。固原市弘文中学自今年起推行“每班每天1节体育课”,起初有家长担心会“影响孩子学习”,随着孩子状态越来越好,家长的态度逐渐转变,支持孩子把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体育器材带到学校。这份家校形成的共识,为深入推进体育教学筑牢根基。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体育教学中“柔软的力量”。固原市第八中学体育教师王骏达用这份“柔软的力量”帮助了一名成绩掉队的女生。他没有生硬说教,而是以体育运动为桥梁,悄悄走进孩子的内心。奔跑时的酣畅淋漓、锻炼时的坚持不懈、团队协作时的默契配合……体育精神潜移默化地帮助她直面成长,改变浮躁心态,让她的成长轨迹向着积极的方向奔跑。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体育给学生带来的积极改变:以前跑不完900米的“小胖墩”,如今已能跟上每日两次的集体跑操;一些“小眼镜”学会调整用眼习惯,在课间到户外跳绳、打球;一些曾因学业压力在课间争分夺秒刷题的孩子,通过体育活动打开心扉,交到了朋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从延长课间、保障每日一节体育课,到盘活校内师资、引入社会力量,宁夏固原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带来的启示是:家校拧成一股绳,共同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真正让学生“跳”起来、“动”起来,使体育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强大“助推器”。如此,不仅能提升体能,更能滋养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小胖墩”“小豆芽”“小眼镜”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