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闫利)近日,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等单位牵头起草的《果酱类罐头》轻工行业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相较于2017年版标准呈现出多处亮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首次根据是否增甜将产品分为增甜型和未增甜型,增甜型产品又细分为低糖型、中糖型和高糖型。
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罐头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仇凯表示,这一关键调整不仅精准呼应了“健康中国”战略中减糖降糖的倡导,也为企业开发更符合现代健康需求的低糖产品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引,标志着果酱类罐头行业向健康化、品质化转型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增甜型罐头是指添加食糖、淀粉糖、甜味剂(和)或蜂蜜等进行增甜的果酱罐头。仇凯进一步介绍,根据对市场上企业生产的果酱类罐头产品的测定结果,增甜型罐头和未增甜型罐头这两种类型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别,故征求意见稿中对低糖型(≥15%)、中糖型(≥25%)和高糖型(≥45%)分别进行了规定,未增甜型产品可溶性固形物应≥5%。
记者注意到,除了糖度分级这一变化外,征求意见稿还在多个维度进行了重要更新。它显著扩大了适用范围,将水果制品明确纳入原料范畴,使标准更贴合当前产业原料多样化的实际。在产品分类上,构建了更加科学清晰的体系,从内容物形态、水果原料占比及是否增甜三个维度进行细分,特别是将水果原料占比25%和5%作为“果酱罐头”与“水果风味酱罐头”的分界点,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透明的选购依据,也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产品中真实水果的添加量。同时,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原辅料控制,新增了对果汁的规范性要求,对果酱类感官要求进行了修订,根据内容物形态分类规定感官要求,并规定了以无法去除种子的浆果类水果为原料制成的果酱类罐头中可有种子及果皮存在。
据统计,2023年我国果酱类罐头产量达48.6万吨,出口额达9.2亿美元,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仇凯表示,此次修订是对我国果酱类罐头产业发展的积极回应。在消费端,产品创新正成为核心驱动力。为契合全民健康需求,行业方向已从传统风味转向“高蛋白低脂”“低钠无添加”等健康化、功能化升级,同时,适用于茶饮和即食场景的新口味、新形态产品也层出不穷。在企业层面,呈现出两极发展的态势。头部企业积极布局智能生产线,通过技术升级引领产业现代化。然而,部分中小企业在品质管控方面仍面临挑战。本次修订主要解决标准老化的问题,通过完善分类、明确指标、强化过程控制,将有效推动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消费者信任,并为市场监管提供有力技术依据。总体而言,在消费升级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果酱类罐头行业正朝着更高质量、更规范化与更多元化的方向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