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娱乐资讯 > 正文

黄帝文化在中国南方的千年传承

2025-11-23 10:08:34      来源:央广网

翻开浙江地图,在群山环抱的浙西南山区有个千年古县——缙云,它是全国唯一以轩辕黄帝名号命名的县,也是中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和中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无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黄帝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始终闪耀着亘古不灭的光辉。

《史记》记载,轩辕黄帝在缙云铸鼎后驭龙升天。一千六百多年前,黄帝祠宇依山而起,成为中国南方祭祀、朝拜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主要场所。千百年来,无数炎黄子孙到这里寻根,寻找中国人自我认同的气蕴和力量。公元423年,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从永嘉辞官归乡,途经缙云山,停舟上岸,游山水,访野老。他在《名山记》中写道:“缙云山旁有孤石,屹然干云,高二百丈,三面临水,周围一百六十丈;顶有湖,生莲花。”谢灵运用他的妙笔为鼎湖峰和黄帝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缙云山因此声名鹊起。黄帝的文治武功、一统天下足以让东晋渡江南下的士大夫们顶礼膜拜,契合他们期望收复山河的梦想,缙云山更兼有这样一个山清水秀、仙气缥缈的自然环境,也成为疗愈他们心灵的绝佳所在。

又过了几百年,时间的长河流淌到唐朝,武则天对远在南方的黄帝文化心驰神往。公元696年,武则天封禅嵩山,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同时在缙云山所在地置一新县,把黄帝的名号赐为县名,曰“缙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鼎湖峰下,溪水环绕,钟灵毓秀。唐玄宗李隆基敕封“缙云山”为“仙都山”,“缙云堂”为“黄帝祠宇”,还颁布诏令,周围三百里内禁止砍柴打猎捕鱼。从此,黄帝文化“南祠北陵”格局开始形成。

宋朝特别感念黄帝“振神威而大定,神明德而致太平”,对黄帝祭祀更为奉崇。为了表达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公元1020年,宋真宗派大臣到仙都祭拜黄帝,并把信物“金龙玉简”投放到金龙洞。公元1039年,宋仁宗派两浙转运使叶清臣专程到缙云祭祀黄帝。1997年,步虚山上金龙洞中出土了两条鎏金铜龙和木简,2022年,又出土金龙一枚,印证了历史。

《史记·正义》载:“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

缙云的黄帝文化源起何时?据谢灵运《名山记》记载:“……古老云,黄帝尝炼丹于此。”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源而上,我们发现曾经有缙云氏的记载,“缙云”为黄帝的名号,又为黄帝时官名,总之,是黄帝的一支,这一支辗转来到缙云这片土地上,定居于此,见有孤石(鼎湖峰)高耸,遂作为始祖轩辕黄帝祭拜,历夏、商、周三代,这一传统固定保持下来。同时,关于黄帝的故事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其中,黄帝御龙飞升的传说尤为精彩,出土于湖南长沙的战国时代人物御龙帛画,即有描绘御龙飞升的场景。

历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把北方文化带至江南,与本地的黄帝传说交融汇通,最终,层层累积,南方黄帝文化枝繁叶茂,熠熠生辉。

文化如水,浸润着一方水土。缙云古民居多为四合院,有前厅、后房,中间是方形天井,门外有天灯。前厅和天井是日常家祭场所,天灯象征历代祖神的祥光,表达惠及子子孙孙的意愿,轩辕黄帝所居之地称为明堂,这也是缙云古人祭祀始祖轩辕黄帝的遗迹。从祭祀黄帝习俗中,缙云人保留的不仅是建筑的印记,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祭祖传统。除夕、清明、重阳、冬至等,家家户户都要在家中祭祖(俗称做斋饭),“请上高高之祖,入位用斋……”“高高之祖”即为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这位始祖。

缙云人在敬祖追远中深深地汲取了黄帝的创新创业精神。在时代的潮流中,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把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形成了吃苦耐劳的“梅干菜”精神,创造出了“四万鸭农闯天下”“一只烧饼走遍世界”的创业故事,还吸引了全球顶级企业德国肖特三度投资缙云,创成丽水市首个国家级5A景区,捧得浙江山区县首个省“科技创新鼎”等。

缙云黄帝文化博大精深,历代文人墨客、名士高人、达官显贵在这座文化宝库中纷纷留下自己的印记。

在文人墨客中,谢灵运是首位,继他的足迹之后,历朝历代的文人纷至沓来。李白写下《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感叹“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唐代还有诗人著有《咏鼎湖峰》:“黄帝旌旗去不回,空馀片石苦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超然豪迈,意境高远。王十朋赞誉“皇都归客过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他们之外,还有王羲之、杜光庭、李阳冰、沈括、朱熹、楼钥、赵孟頫、徐霞客、汤显祖、朱彝尊、袁枚等一众文宗巨匠,灿若群星,不仅给仙都留下了诗文,还有众多的摩崖石刻。

历朝历代,共有400多位诗人留下1000多首诗词,以《咏孤石》《鼎湖》《题黄帝祠宇》《咏玉虚宫》等为题的诗屡次出现,游记、送友人、游仙都等不可胜记,每一首都是一幅唯美的山水画,画中人各有各的心绪情怀。一首首经典仙都山水诗筑就了一条荡气回肠的古诗之路,成为闪烁在浙江诗路文化带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来到仙都,人们还可以看到120余处摩崖石刻,汇聚成半部书法史。李阳冰篆额题写的“黄帝祠宇”四个字尤为珍贵,他为唐朝缙云县令,又是著名书法家,被誉为“篆圣”。为了纪念他,缙云县城的城市书房名为“阳冰书房”,还有“李阳冰小学”,学生以习小篆为特色,更有“李阳冰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

文化,总是刻骨铭心,被一代代人记忆着。

一直以来,缙云不断传承、弘扬黄帝文化,把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传播开去,努力走出一条文化赋能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1998年,缙云重建了盛唐风貌的黄帝祠宇,并恢复祭典,已连续举办了20多年。每年除了重阳公祭,还有清明民祭,一年两祭,弦歌不辍。台胞、侨胞等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祭始祖,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炎黄子孙大团结的主题。

2011年,“缙云轩辕祭典”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仙都黄帝祭典变更为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这标志着浙江缙云与陕西黄陵、河南新郑正式形成了“三地共祭、层次相当”的全国轩辕黄帝祭祀格局。2021年10月14日,重阳节,仙都黄帝祭典成功举行,整个祭典“厚重、典雅、大气,极具震撼力”。2022年,黄帝文化首次被写入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首次列入浙江省文化标识十大创新培育项目和浙江省示范级文化和旅游IP名单。今年5月,《黄帝文化》作为浙江文化印记系列丛书之一出版,并被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6月,由浙江演艺集团出品、浙江歌舞剧院创演的原创舞剧《轩辕》,在杭州首演。

依托黄帝文化,缙云先后创成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仙都之窗”调研基地等四大国际性、全国性基地,极大提升了浙江在全球华人精神世界中的地位。

[责编:金华]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
记者从西宁市召开的冬春季重点活动新闻通气会获悉,为满足广大群众全品类、全时段、全年龄段体育需求,12月西宁市体育局将推出国家级赛事、群众体育活动、青少年健身季等多...
2025-11-23 10:09:02
近日,省残联、省委社会工作部、省委金融委办公室等18部门联合印发《福建省关于加强孤独症群体全生命周期关爱服务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孤独症谱系障碍...
2025-11-23 10:07:07
2025中国文学盛典儿童文学奖之夜日前在湖南长沙启幕。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于当晚颁出,18部(篇)作品获此殊荣。广西作家王勇英的作品《狼洞的外婆》获小说奖,这是...
2025-11-23 10:04:07
本报长春11月22日电(记者任爽、李玉兰)全国高校2026届毕业生教育人才招聘会22日在吉林长春举办。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的625家单位参会,提供岗位需求2.1万余个,来自...
2025-11-23 09:59:26
中国养宠市场正以年均13.3%的复合增长率,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宠物市...
2025-11-23 09: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