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林
近日,演员温峥嵘同时“现身”多个直播间带货,引发网友关注。据报道,网上已经出现“赛博温峥嵘”大军,尽管“温峥嵘”推荐的产品不同,话术却如出一辙,甚至还有一些知名“女明星”为“温峥嵘”宣传的产品站台。有消费者看出端倪,一天就举报了18个“温峥嵘”直播间,“举报一个又新增一个”。
不是明星艺人带货太勤快,而是AI“分身”营销在作怪。据报道,此类“温峥嵘”推销,商家多是盗用明星过往直播素材,用录播抠图或AI换脸等方式合成虚假直播内容。多场推销没有AI生成标注,有的虽然在屏幕右下角打上AI生成的水印,却通过遮挡让消费者难以察觉。蹭明星光环卖货牟利,不仅直接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更让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沦为“韭菜”,严重破坏市场秩序。
温峥嵘式分身带货不是个例。近年来,知名主持人、专家教授、奥运冠军都遭遇过AI换脸带货。今年6月,北京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查处AI伪造央视主持人李梓萌形象宣传虚假广告案,发现AI主持人推销的“深海多烯鱼油”只是普通糖果,并无治疗功能。尽管监管部门持续打击、被侵权当事人不断辟谣,AI“分身”营销的行为并没有收敛迹象。“演员”同时现身各个直播间表明,AI造假依旧肆无忌惮。
明星“分身”、数字“李鬼”大行其道,一个重要原因是AI造假形成产业链,从提供“换脸工具包”,到批量生产虚假视频,再到通过“无人直播” 24小时引流,提供一条龙服务。更有黑产团队专事AI明星带货,据报道,很多AI明星账号背后是同一批人,今天用某明星脸卖化妆品,明天假冒另一个明星卖保健品,以算法推荐精准收割不同群体消费者。
虽然AI“分身”营销具有成本低、易删除、溯源难等特点,监管在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但这不能成为AI虚假宣传野蛮生长的理由。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即添加标识以明确其来源和真实性。“赛博温峥嵘”,显然没把监管要求放在眼里,已与诈骗无异。监管部门要及时出手,督促平台履行主体责任,确保消费者能够清晰区分虚拟与真实。短视频、电商等平台要升级技术系统,既对违规AI“分身”内容及时下架处理,更要做到事前精准识别与防范,从源头杜绝其“登台露脸”的可能。
正是双11促销期,面对可能激增的AI“分身”乱象,监管不能乏术。防止AI技术在营销场景滥用,是为了保护名人明星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是为了守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