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方 实习生 刘天奕 黄芊雅
“当我们聆听这些声音,听到的不仅是她的歌唱,更是一个时代的心跳。”“中国之莺”周小燕的爱徒、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深情回忆恩师时说。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爱国歌曲《长城谣》首唱88周年之际,《长城谣:周小燕历史珍版录音集萃》黑胶唱片由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共同策划,以双方合作品牌“上音”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对周小燕先生各个历史时期声音档案的首次系统性梳理和高保真修复成果,这张专辑承载着极为珍贵的音乐史料价值,堪称研究周小燕声乐艺术的重要学术文献。
珍版唱片面世:系统性梳理,高保真留存时代之声
《长城谣:周小燕历史珍版录音集萃》黑胶唱片收录的声音档案跨度,从1948年至1995年前后长达47年,涵盖周小燕先生31岁学成回国到她78岁时演唱过的41首作品。专辑中的主体内容为周小燕1948年至1962年间的40首代表性作品,完整展现了这位艺术巨匠从青年至中年的演唱风格演变、声乐理念实践,以及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艺术选择。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包含7首从未面世的珍贵作品,均源自中国唱片资料中心馆藏发现的开盘旧带,包括《思乡》《西北农民歌唱毛主席》《苗家之歌》《百灵鸟双双地飞》《秋收山歌》,以及保加利亚歌曲《每日每夜想念你》、意大利歌曲《吻》。这些作品在当年录音之后未正式出版,如今历经岁月沉淀首度与公众见面,填补了周小燕艺术生涯研究的部分空白。
专辑收录的41首曲目类型丰富多元,涵盖中外艺术歌曲、中外民歌、抗战救亡歌曲,以及以民歌元素为核心的新创作作品、革命题材歌曲和电影插曲等。其中,艺术歌曲包含《长城谣》《红豆词》《牧羊恋歌》《我骑着马儿过草原》等;外国民歌有《杜鹃》《夜莺》《桔梗谣》等;革命歌曲收录了《二月里来》《青年参军》等;电影歌曲则包括《时代的列车隆隆的响》《红灯下结成亲密的友情》(均为电影《护士日记》插曲)。尤为突出的是,民歌及民歌改编作品占据半数篇幅,如丁善德编曲的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江定仙编曲的《康定情歌》、王洛宾编曲的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生动印证了周小燕先生对民族音乐的坚守与探索。
专辑全部录音资料均来源于被纳入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项目的中国唱片资料中心馆藏,由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完成资料整理与声音修复工作。音频工程师在修复过程中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在剔除杂音的同时,完整保留老唱片特有的温暖质感,未进行过度修饰,既让当代听众能真实感受到时代的声音,让周小燕先生的声音以最本真的状态持续“为人民歌唱”,更使这些录音成为研究20世纪中国声乐发展的重要史料,助力在世界文艺舞台上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辨识度。
歌声致敬先贤:承艺术初心,续文化传承使命
在武汉,为唱片首发举行的东湖庭院音乐会上,廖昌永携张功浩、冯浩然、范雪妍、乌列热等上音声乐歌剧系学生,用歌声诉说对恩师周小燕的敬意与传承之心。“这些历史的声音承载了一代艺术家对音乐的执着、对民族的深情以及对时代的回应,它们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消失,反而会成为永恒的记忆,永远回荡在时代的长河里。”廖昌永表示,《长城谣:周小燕历史珍版录音集萃》既是对周小燕先生的深情致敬,更表明了对中国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坚定决心。
回溯历史,1937年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爆发的民族危亡关头,年仅20岁的周小燕首唱《长城谣》,这首悲怆有力的抗战歌曲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影响深远,成为凝聚民族意志、传递爱国情怀的精神号角。此次专辑收录最早的录音,正是1948年5月26日周小燕结束十年欧洲求学生涯甫归上海不久,在百代唱片公司录制的《长城谣》,钢琴与小提琴的伴奏组合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增添诗意美感,升华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专辑最后一轨录音则是199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78岁高龄的周小燕登上八达岭长城再次演唱的《长城谣》。她在彼时深情寄语:“站在长城上,和我的学生们一起看到中国的变化,我就想到这么多为今天中国而牺牲的烈士们。他们没有看到这个场面,所以我们这些有幸目睹的人应该更加好好工作,为祖国的明天奉献我们所能奉献的力量。”
专辑以《长城谣》为名,既是对周小燕艺术生命青春起点的致敬,更因这首歌曲贯穿其一生的爱国情怀,串联起她从“青春歌手”到“民族声乐先驱”的艺术轨迹,承载着后辈铭记先生拳拳之心的深切情意。廖昌永难忘恩师曾在声乐教学中反复强调,“字正腔圆”只是歌唱者应该做到的起码要求,更要追求“气韵生动”的内在美学境界,这份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思考与亲身实践,都在这些珍贵录音中得以清晰呈现。她用“我的声音属于民族,属于时代”的赤诚,诠释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使命,而这份艺术精神正通过唱片的传承、后辈的演唱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