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运会激战正酣,长三角运动员表现亮眼。成绩背后,是长三角地区在竞技人才储备与体育产业规模上构筑的高地支撑。
截至10日18时,十五届全运会官网显示,上海代表团已收获金牌10枚,江苏9枚,浙江11枚,安徽4枚。
据报道,在37个参赛代表团中,上海、江苏、浙江都位列人数规模前五,其中,上海代表团竞技体育报名总人数达1397人,共有888名运动员在309个小项获得决赛资格,出线率较上届全运会提高超6%。
参赛规模的提升背后,长三角各地体育人才不断涌现。据各地的统计年鉴,上海运动员数量从2020年的771名提升至2023年的1134名,江苏从2148名提升至3944名,浙江2023年运动员数量超7000名,是2020年的2倍还多。
在历届全运会金牌榜排名中,上海长期位居金牌榜前列,第一、二届均保持第二,第八届登顶,其余也均保持在前十名内;同样稳定表现的还有安徽,第十四届全运会金牌榜排名有所上升,奖牌总数也从29枚提高到33枚。江苏从前四届均未进入前十,升至第八届第六名,并且此后一直保持在前五;浙江从曾经第三届排名30余名,提升至第十三届第二、第十四届第三,保持第一梯队。
在体育赛场之外,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体育产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容。最新的数据显示,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13907.44亿元,增加值达4664.84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高达42.13%和35.63%,堪称中国体育经济的“半壁江山”。
从人均体育消费来看,上海最为突出。2024年上海人均体育消费达4362.7元,浙江2023年人均体育消费达3090.03元,均高于3068元的全国水平。
从体育产业总规模看,江苏省2023年体育产业总规模高达6415.49亿元,正朝着2025年7200亿元的目标稳步迈进,浙江将冲击6000亿元,上海目标定为3000亿元,安徽则为2200亿元。(记者 崔艺林 见习记者 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