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睡数千年的甲骨‘开口说话’,让流失海外的文明‘数字回归’,这是我们团队三年来坚守的初心。”近日,在2025AI+甲骨文成果展示暨协同创新交流会上,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向记者揭秘了实验室如何以智能技术为核心,在甲骨文保护、研究与传承赛道上实现突破,打造“最懂甲骨文的AI”。
谈及数字化保护的突破,刘永革语气中满是自豪:“海外甲骨的‘数字回家路’充满挑战,我们通过微痕增强技术攻关,建立了高保真全信息采集建模规范与工具。在国内500余套甲骨建模试点的基础上,已联合5个国家的10家收藏机构,完成500余套流失海外甲骨的高质量‘数字回归’,让这些珍贵文物在数字世界重焕生机。”
智能化研究是破解甲骨文字密码的关键。刘永革介绍,实验室基于字形匹配AI系列算法突破,构建了“殷契文渊”协同研究平台与“殷契行止”智能体,形成143万字单字库并开放工具与多模态数据集。“我们通过定邀共创和大赛汇聚全球智慧,吸引研究机构与专家学者开展‘人机协同’研究,目前已为10余个未考释文字提供重要破译线索,为古文字研究注入智能新动能。”
在网络化传承领域,实验室让甲骨文化走进大众生活。“我们依托‘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与在场体验设备,将甲骨文化融入展示、研学、体操、文创、书法篆刻等场景,吸引公众与学生成为甲骨文化爱好者,推动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向‘参与众创’。”刘永革说。
如今,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以开放式协同创新构建甲骨生态。“我们与腾讯共建数字甲骨共创中心,通过技术支持、专家辅导、数据共享等举措汇聚力量,相关成果获国家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肯定。未来,我们还将联合网基会等社会力量,让甲骨文明在公益共创中绽放更持久的光彩。”(记者 李琳 杨之甜 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