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四川天府新区红阳村清代民居王家大院修缮工程正式通过验收。这座民居此前因年久失修,出现墙体倾斜等病害。在“文物+保险”文物保护创新机制的支持下,王家大院得以在两个月内完成修缮,重现往日古色古香。据介绍,“文物+保险”的文物保护模式,在四川还是首次推出。
四川是文物大省,文保资金与需求缺口巨大。国家及省市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向保护高级别文物倾斜,各基层区县大多数并未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一些年久失修的低级别文物面临损毁风险。此外,传统文保专项资金重“抢救性大修”、轻“预防性”日常保养的结构性失衡,以及财政资金预算及采购的漫长流程,也使低级别文物失去“日常养护”这种成本低、效果好的保护手段。当文物突发险情需要抢救性保护时,往往因资金拨付流程而错过抢险“黄金期”,使“小病”拖成“大病”。尤其是大量私有产权的古建民居因维护成本高而无奈放弃,加速了损毁。
王家大院维修前。天府新区文物局供图
王家大院维修后重获新生
针对低级别文物保护的诸多痛点,天府新区在成都市文物局的指导下,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创新探索出“文物+保险”的新模式。天府新区文物局副局长黄伟介绍,该模式秉持“防范胜于救灾、维保优于大修”原则,推动保险服务前置化、常态化,将不可预见的突发灾害支出转化为固定、可控的年度保费,成为财政预算外的有效补充。而通过保险资金定期检查、及时处理轻微损坏等预防措施,将有效地延缓文物老化进程,防范小患酿成大灾,降低大修频次与成本。
2025年3月,天府新区“文物+保险”的试点方案确定;4月,56处不可移动文物被纳入保险对象,保费30万元。同月,保险公司对投保文物进行日常巡查时,发现私人产权的王家院子存在屋面损漏、木构糟朽等问题。此后,文物修复专业机构编制的修复方案很快投入维修。保险公司通过保险赔付,覆盖了80%修缮费用。如今,王家院子排除了所有安全隐患,重获新生。
在当天的验收会上,专家纷纷表示,“文物+保险”是文物保护具有重要价值的探索。户主王军对修缮后的老宅赞不绝口:“以前在外打工就怕老房子垮了,现在啊,我都想早点回来养老!”
据介绍,天府新区省级文保单位二江寺拱桥在7月汛期被洪水冲毁部分桥墩。依托“文物+保险”模式,天府新区72小时内对桥墩实施加固,有效控制了险情。
黄伟表示,希望“文物+保险”模式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不愿修、不会修、修不起”的困境提供可操作、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显著提升文物的安全韧性。(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