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淮南10月17日消息(记者赵家慧)“再见了!廖师长再见了!”……
灯光渐暗,音乐响起。在淮南师范学院信息楼报告厅的舞台上,“00后”演员雷嘉奇身姿挺拔,目光如炬。当他说出这句与过去诀别的台词时,台下寂静无声——那一刻,他不再是音乐学院的学生,而是潜伏敌营二十载的廖运周将军。
思政课现场(央广网发 淮南师范学院供图)
从“行走的课堂”到舞台的淬炼
“最好的思政教育是引导青年主动探寻和表达。”谈及创作初衷,该剧总导演、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胡曼丽副教授如此解读。
这堂特殊的思政课始于一次“行走的课堂”。2024年夏天,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雪梅教授的倡议下,胡曼丽带领学生团队深入淮南廖家湾等革命旧址采风。在“武举人世家”的家族细节和村民口述中,潜伏敌营二十载的廖运周将军形象逐渐清晰,仿佛从史料中缓缓走出,变得有血有肉。
“我觉得有义务用我们的专业,把他的精神讲给更多人听。”学生导演孙长庆宇接受采访时表示,“刚得知胡老师要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来总体组织协调时,我感觉压力很大。但当我真正深入了解廖运周将军的生平事迹后,一种必须让音乐剧《炽疆》完美呈现在舞台上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从史料梳理到剧本创作,这群00后通过“红色音乐思政课堂”展演,在反复地编排、演绎过程中,不断自我教育、打磨作品,最终完成了从旁观者到传承者的转变。
《炽疆》(央广网发 淮南师范学院供图)
一场关于信仰的青春诠释
演绎廖运周将军二十年潜伏生涯时,一定要传神刻画他的内心活动,这是“廖运周”扮演者雷嘉奇对自己的要求。十多天来,他反复训练每一个动作,认真研读每一句台词,将自己置身剧情之中,完成了一场与廖将军的“时空对话”和心灵交流。“以前我觉得,英雄就是要轰轰烈烈战死沙场。现在我认为,无论身处哪条战线,所有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都是英雄!”
胡曼丽用“史实为骨,艺术为翼”概括创作原则。剧中,灯光明暗象征信仰与环境的对立,音乐《小白菜》《我的祖国》成为推动叙事的情感线索。通过“序章+五幕”的“阶梯式浸润”结构,观众从共情走向共鸣,最终实现思想的升华。
一场由“身入”到“心入”的体验唤醒
在李雪梅看来,《炽疆》的价值在于完成了思政教育的三重转变。“它实现了以情感替代说教、以参与替代单向接收、以舞台替代课堂。”李雪梅表示,当学生们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打磨剧本,为了一个走位排练到深夜时,价值观教育已从“受教育”悄然变为“我创造”。“把课堂搬到舞台上,让学生自己创作自己演,这是一次彻底的自我教育。”
这种创新的感染力也穿透了大学围墙,触达了更年轻的群体。来自淮南二十六中的中学生在观剧后表示,虽然家乡的红色故事还不甚了解,但这部剧激发了他们探寻的欲望。“好好学习,成为家乡和国家的栋梁!”淮南二十六中的中学生周栎斌说。
一场薪火相传的青春接力
用一句话总结《炽疆》的创作历程,李雪梅的答案充满诗意:“剧本九稿其八废,排练百遍仍重来,灯光亮起那一刻,所有推翻与重塑都化成了角色的呼吸。”而这呼吸,最终指向的是当代青年对信仰的叩问。正如胡曼丽所言,这部剧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年轻人思考“何为真正的价值,何为值得奋斗的事业”。
“炽,是点燃信仰之火;疆,是守护精神家园。”李雪梅说。当“00”后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英雄的故事时,他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革命薪火的传递者,红色信仰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