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即将迎来一场属于短片电影的文化盛宴。近日,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新闻发布会隆重举行,来自中共嘉峪关市委、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及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向全国媒体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一国际短片盛会的筹备情况、主体活动亮点及创新突破方向。从“展”到“周”的升级蜕变,从地域文化到国际视野的融合拓展,本届电影周以“光影流转·丝路华章”为主题,将在2025年9月22日至26日期间,为影视行业、文化界及广大观众呈现一场兼具专业性、开放性、惠民性与影响力的光影盛典。
嘉峪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刘立桢
嘉峪关市政府副市长 张莉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 卢莹
央视网文体教育事业群部门总监 黎薇薇
十届磨一剑:从“展”到“周”,开启短片电影新征程
自2012年首次举办以来,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已走过九届光影历程。十三年间,这一平台以光影为纽带,搭建起跨越国界的创作桥梁、文化桥梁与心灵桥梁,不仅成为甘肃影视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更在推动短片艺术交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中留下了鲜明的“嘉峪关印记”。而在本届电影周上,经国家电影局批准,“展”正式升级为“周”,这一字之变,背后是活动站位的提升、格局的拓展与愿景的更新,凝聚着国家与省级电影主管部门对打造甘肃电影新高地的殷切期望,标志着这一平台的专业性、权威性与影响力迈入全新阶段。
据发布会介绍,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由甘肃省电影局指导,中共嘉峪关市委、嘉峪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嘉峪关市委宣传部与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在筹备过程中,各承办单位整合权威资源、创新活动形态,致力于在“内容创新、人才培育、产业融合、文旅联动”四个维度实现新突破。相较于往届,本届电影周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一是活动构建更专业,聚焦短片电影的艺术创作与产业标准,邀请国内外影视行业全链条代表参与,举办高层次学术论坛,并联动超30家影视垂直领域专业媒体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二是地域表达更鲜明,深度融合嘉峪关的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等特色资源,从主题策划到活动设计均注重本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当代转化;三是产业联动更务实,推动影视与文化、旅游、科技、体育、非遗文创等多领域跨界合作,构建“影视+”生态链,助力文化资源向产业价值转化。
五大主体活动:全方位呈现短片艺术与丝路文化活力
发布会详细揭晓了本届电影周以五大主体活动为核心的框架设计,通过展映交流、主题论坛、产业对接、文旅推广等多元环节,全方位释放短片艺术与丝路文化的当代活力。
本届电影周启幕活动将于9月22日上午在嘉峪关大剧院举行,活动紧扣“光影流转·丝路华章”主题,展播电影周参展作品集锦视频。值得关注的是,启幕影片《窗外是蓝星》的主创团队将亲临现场,分享从剧本打磨、拍摄取景到角色塑造、后期制作的全流程创作故事,随后全体来宾将共同观看启幕影片,在光影流转中开启本次文化之旅。
育人为本的影人培育计划是本届电影周的一大亮点,通过三大分项活动构建起从大师引领到青年成长、再到学生实践的全维度培育体系。其中,“大师讲堂暨电影名家从影回顾”活动将邀请业内有影响力的大师级导演,分享从影历程与经典作品创作故事,同时聚焦嘉峪关本土影视合作,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的创作价值;“影视创作中编剧的生存之道”论坛则汇聚青年导演、编剧及业内人士,探讨西北地域在影视创作中的特色呈现;“青年视界·传承创新”大学生研学采风活动不仅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发表学术演讲,还将举行“全国大学生影视研学基地揭牌仪式”和“大学生采风授旗仪式”,组织高校学生深入嘉峪关实地采风,激发年轻一代的影视创作热情。
电影周期间,赋能发展的产业交流活动将聚焦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策划两场核心交流活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暨跨界融合发展交流活动”围绕短片创作、技术革新、表演艺术等议题,探索产学研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影视与文旅、科技等领域深度对话;“东方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创新性发展交流活动”则聚焦非遗保护与影像传播的融合,探讨非遗影像的创新表达、数字技术赋能及市场化路径,为非遗保护开辟“影像+数字”新路径。
本届短片电影周力图以多维覆盖的展映活动打破空间限制,采用“影院+露天+公益”模式让优秀作品触达更广泛观众。影院展映将在嘉峪关中影国际影城、嘉峪关文化数字电影城展映知名导演经典作品,并邀请主创团队与观众见面;露天及公益展映则覆盖公园、广场、景区、社区、乡镇等场所,免费展映入围影片及短片,同时举办“动画短片之美”海报展,呈现优秀动画短片的创意与美学表达。
除此之外,本届短片电影周作品邀约与推介环节成果丰硕,本届电影周共邀约作品888部,其中短片815部、长片73部,短片涵盖非大学生作品584部(含纪录短片164部、动画短片99部、剧情短片321部)与大学生作品231部。电影周期间,将有16部剧情短片、11部纪录短片、5部动画短片、13部大学生单元作品及10部长片入选“入库片单”并现场展映。此外,7位推介团嘉宾将以“最具长片潜质的短片”为维度,推选10部剧情短片、5部纪录短片和3部动画短片,在闭幕式现场公布结果,同时评选出“最受观众喜爱的从短片成功转型长片的青年影人”。
深挖地域特色:以影视语言讲好“长城故事”“丝路故事”
在记者提问环节,针对“嘉峪关如何通过影视语言讲好‘长城故事’‘丝路故事’,推动影视创作与文旅产业深度联动”的问题,发布会负责人表示,嘉峪关作为明长城西端起点、古丝绸之路交通要冲,“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是城市最鲜明的基因,本届电影周通过“内容创作扎根文化、产业活动激活资源、展映传播放大影响”的三维路径,推动影视与文旅从“浅层联动”走向“深度共生”。
在内容创作层面,以影人培育计划为核心实现与地域文化“同频共振”。“大师讲堂”设置“西北元素”“甘肃元素”“嘉峪关元素”主题对谈,探讨用现代影视语言诠释长城气魄与丝路包容,并挖掘“张骞出使西域”“冯胜建关”等历史素材开发影视IP;“光影创行——青年导演创作活动”组织青年创作者开展3天沉浸式采风,要求完成“长城”或“丝路”主题短片剧本或文旅宣传片构思,优秀作品由本地文旅集团协助拍摄落地,并转化为城市推介、文创设计元素;“大学生研学签约计划”联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创建“大学生影视研学创作基地”,在关城、方特丝路神画等区域打造主题创作空间,学生作品纳入“嘉峪关艺术展”并探索开发文创产品。
在传统文化活化层面,以非遗影像创新交流为突破实现与影视技术“双向赋能”。聚焦嘉峪关本土非遗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与影视创作者、数字技术专家共同研讨,运用4K/8K、VR/AR等新技术,将民间戏曲、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遗项目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像作品,实现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传播与产业联动层面,以多维展映与产业交流为抓手实现与文旅资源“深度联动”。采用“影院+露天+公益+高校”四维展映模式,“大师作品展映”结合文旅推广,“露天展映”融合美食体验打造沉浸式活动,“公益展映”延伸至城市各个角落;同时举办影视文化产业跨界融合交流活动,推动产业协同发力。此外,嘉峪关还将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探索长期战略合作,常态化开展延伸活动,推动城市由“影视取景地”向“影视创作高地”与“文旅消费目的地”升级转型。
聚焦青年创作者与创新传播:打造生态场与全域传播范式
对于本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吸引年轻短片创作者的理由”及“央视网如何创新传播方式”的提问,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从“为何参与”“有何机会”“如何触达”三个层面进行解答。
对于青年创作者而言,本届电影周是激发创意、对接资源、实现突破的综合性生态场。在创作源头上,独家策划的“日游+夜游嘉峪关”实景采风,将戈壁、长城、丝路遗迹等转化为“天然影棚”与“活化剧本”,为科幻、武侠、历史等类型创作提供独特灵感;在成长路径上,“大师讲堂”“编剧生存之道”等单元打破单向授课模式,实现与一线影人面对面交流;在未来视野上,前沿议题论坛与产业融合交流会帮助青年创作者思考艺术与科技、内容与市场的联结,为作品产业化、国际化铺路。
作为运营方,央视网依托“国家平台+前沿技术+融媒生态”优势,构建全域传播创新范式。在资源整合上,与甘肃省、嘉峪关市构建深度协同机制,将地方文化纳入总台宏大叙事体系;在技术赋能上,对重点活动进行直播,生产短视频、精华集锦等多元内容,通过智能推荐算法精准触达垂直圈层与年轻群体;在互动破圈上,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发起线上互动活动,让无法亲临的网友沉浸式感受甘肃壮美山河与深厚历史,实现“线上嘉年华”般的参与感与共鸣感。
发布会最后,主办方诚挚邀请广大影视创作者、行业精英、电影爱好者及媒体朋友,在2025年9月相聚雄关脚下,共赴这场闪耀丝路光芒的光影之约,用镜头记录雄关风采,用文字传播丝路魅力,让更多“长城故事”“丝路故事”通过光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